东京的春日总裹着湿软的风,训练馆的玻璃窗上沾着细碎的樱花瓣,擦汗时指尖划过玻璃,视线会不自觉地飘向远方——那方向,隔着海,是他童年记忆里四川老家的香椿树。树影婆娑时,他还叫“张智和”,会踩着板凳够枝头的嫩芽火牛配资,父亲张宇在球台前喊他“快过来练球”,他嘴里应着,声音里混着川普的脆生生和日语的软糯。如今“张本”二字缀在名前,像一层薄纱,遮住了部分过往,也牵出了扯不完的争议。
2014年的东京,残雪还没完全化透,11岁的张智和跟着父亲走进市役所。木质柜台后,工作人员递来国籍申请表格,父亲握着他的手按下手印时,他盯着表格上“申请人姓名”那一栏,还不太懂“张智和”要变成“张本智和”意味着什么。后来他才知道,父亲改“张宇”为“”时的小心思——留着“张”字,是不想断了与家族的牵连;添上“本”字,是想在日本的生活里寻个落脚的痕迹。那时的他,满心只有一个念头:换了身份,就能多参加比赛,离“站在奥运领奖台”的梦想再近一步。
这份“靠近梦想”的选择,很快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。在人才挤破头的中国,有人理解这份无奈——少年想出头,总得选条更顺的路;可也有人皱着眉摇头,觉得“改了国籍,就忘了根”。真正让争议炸开的,是他后来的一句赛后采访。那天他击败了中国选手,面对镜头时眼神亮得发烫:“我不是中国人,我要为日本赢下中国队。”这句话像颗石子,投进国内球迷的心里,激起层层涟漪。有人觉得这是“对着故土的挑衅”,可在日本的训练馆里,队友拍着他的肩说“干得好”——立场不同,同一句话里读出的温度,竟差了这么多。
争议真正升级,是几年后那组公开镜头。画面里,他跟着几位日本运动员走到靖国神社附近,脚步迟疑了一下,还是跟着进了门。消息传回国内,网络上的讨论瞬间变了味。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看着屏幕叹气火牛配资,年轻人在评论区里写“那个地方,怎么能去”;也有熟悉日本体育圈的人解释,或许是前辈邀约,他不好推辞。可没人能绕过一个核心——那座神社里供奉的,是曾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战犯,是几代人心里拔不掉的刺。父亲张本宇后来在采访里替儿子辩解:“他是日本的体育英雄,你们就是见不得他好。”这话没平息争议,反而让矛盾更清晰——大家在意的从不是“他好不好”,而是“他对历史的态度,有没有底线”。
赛场外的商业场,也藏着争议的影子。有网友发现,张本智和会用小号对接国内的商业合作,拍过运动品牌广告,也接过食品推广。有人觉得不舒服:“在日本当‘国民选手’,回中国又想赚快钱,哪有这么好的事?”可转过头想,运动员靠名气变现本是常态——国乒选手也会接代言、上综艺,只是他的“双重身份”,让这件事多了层敏感的滤镜。就像他偶尔在直播里提一句“突然想吃四川火锅,要特辣的”,有人会觉得“原来他没忘老家的味道”,也有人会质疑“是不是故意卖情怀,想拉近距离”。
面对这些声音,张本智和大多时候选择沉默。训练馆的灯光亮到深夜,他会对着墙壁反复练发球,汗水滴在地板上,晕开小小的圈;比赛输了,他低着头快速走回休息室,避开所有摄像机的镜头。或许他比谁都清楚,解释是多余的——懂他的人,会明白他只是想在球台上证明自己;不懂他的人,再怎么说,也走不进他夹在两种身份间的困境。就像他再也没回过的四川老家,香椿树该发芽还是发芽,可那桌飘着麻辣味的年夜饭,再也不会有他的位置。
有人说,张本智和的人生,像乒乓球桌上的侧旋球——看着方向明确,落到台上却总带着意外的弧度。他想当顶尖运动员,没错;人们想守住历史记忆,没错。错的,是我们总习惯用“非黑即白”的尺子去量他的人生——他不是“背叛者”,也不是“完美英雄”,只是个在身份褶皱里找路走的普通人。他肩上扛的,一半是自己选的职业梦想,一半是外界贴的立场标签,哪一样都不轻松。
如今,张本智和还在赛场上跑着,赢了会笑,输了会失落,争议也跟着他的每一场比赛起起伏伏。东京的樱花又开了,他擦玻璃时,或许还会想起四川的香椿树;而我们,或许也该试着放下“非此即彼”的评判——人生从来不是单选题,有些选择背后,藏着太多外人看不见的无奈。但无论如何,有一条底线不能丢:对历史的敬畏,对民族记忆的尊重,不会因为身份的改变而模糊,这是跨越国界与立场的共识,也是我们看待这件事最该守住的初心。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