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台
蜂蜜,是一种“花生酱”。
好吧,是个冷笑话。但蜜蜂和人类、和生态系统的互动,远不止文字游戏。它们既能承担人类社会农产品生产的功能,又是保障植物繁衍、维系生物多样性的基石;对环境变化的敏锐,也让它们成为了生态系统整体健康状况的哨兵。
在2025年,养蜂的人还有谁?
来自东京的90后养蜂人DD Mizutani(昵称AKI),大概是少数既从事传统养蜂工作,又投身视觉艺术的斜杠青年。在社交媒体上,他常常戴着巨大的蓝色蜜蜂“头盔”,出现在城市或野外,好像一只误入人类世界的人形蜜蜂。
NOWNESS生存季系列原创短片《蓝色蜂房》,将镜头对准年轻养蜂人和他的蜜蜂同事,在捕捉蜂群生活日常的同时,构建充满隐喻的虚拟微观世界。睁大眼睛,我们一同飞入现实与想象交织的蜂房。
AKI的家族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从事养蜂工作。虽然他从小就接触到家族生意,但养蜂在最初并没有引起他足够的兴趣。小AKI害怕虫子,习惯了城市生活,要去到远离都市的没落乡村,适应乡间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对小孩子来说总归有点无聊。
直到高中时,经历奶奶去世的悲伤,AKI和叔叔一起来到蜂场。那是在夏天,抬起接近4公斤的蜂巢,2万只蜜蜂从蜂巢中一并飞出,绕着他飞舞,振翅掀起夏日的风,那是360度的环绕音响,是AKI第一次感受到被自然拥抱,被安抚伤痛。
大约也是从这时开始,AKI从自己作为人的“茧”中破壳而出。
从英国学艺归来,在一切都不确定的疫情时期,他继承了家族的养蜂产业,成为东京百年蜜蜂世家的第四代继承人。在日本,养蜂要正式拜师学艺,不同的养蜂人,采用的手法与方式也各有区别。用四年的时间,AKI先后师从四位师父学习养蜂。师父们不太说话,AKI一般只能照做,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”“因为以前是这么做的”是经常出现的对话。这同时也是一个很小的世界,师父们彼此认识,还会抱怨对方“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”。
其实没有什么正确的方式,AKI说,这四年打开了他的眼界,让他认识到养蜂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。如果把蜜蜂看作某种宠物,那么养育宠物的方式,其实体现的是主人的性格——如果有人大肆采集蜂蜜,那蜜蜂就会变得很有攻击性。
出师之后配资台,他并没有采取压榨蜜蜂的方法,而是安静地在花丛间,和这些小家伙和平共处。他甚至不会专门穿防护服戴手套,蜜蜂也不会攻击他,它们冷静地飞行,像一只只小小的无人机,围绕在他身边,好像在问“哥们你来干啥?。
“虽然我的终极目的是收集蜂蜜,但我也试着让它们舒服点。如果我是一只蜜蜂,我住在我的房间里,有一天突然人类把我的房顶掀了,来夺取我的蜂蜜,我当然会大惊失色,老天啊,发生什么了!我会很伤心的。所以我总是争取给它们留点空间。”
他说,如果他真的是一只蜜蜂,也并不想做蜂后,而是做一只工蜂,和同伴们一起工作,采蜜,再回到自己六边形的小房间里,透过自己的小世界,仰望浩瀚宇宙,再在梦里长出翅膀,飞翔星空。
虽然蜜蜂的一生中,有不少时间都穿梭在花朵中,但AKI告诉我们,其实蜜蜂并不能有效识别红色、黄色这类颜色,而是对蓝色和绿色的辨认相对清晰。他把头发染成蓝色时,在蜜蜂的世界里,他不会被当作入侵者,蜜蜂并不会攻击他。
于是AKI真的创造了一只蓝色蜜蜂。
“我知道人们是怎么看待养蜂的,它看起来不是很酷,甚至有点无聊,养蜂是老年人做的,这大约是一种共识。也许更年轻的一代都不知道蜂蜜是怎么产生的。”
AKI想要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一点。在成为养蜂人的同时,他在社交平台以蓝色蜜蜂的形象,利用动画和AI辅助,进行了一系列创作。dd_bluebee的ins账号里,人形蜜蜂、蓝色蜜蜂开始出现在田野和城市的各个角落。
蓝色很吸睛,也会打破人们对于蜜蜂的传统认知(虽然蓝色蜜蜂确实存在),而且,“blue bee的发音很好听”。
这个过程中,继承家业这件事,也逐渐从责任变成了让人能真正放松的日常——逃离东京,去乡下蜂场和蜜蜂说话,打开木箱,对很可能已经更新换代的小家伙们说,“嗨,很高兴见到你们。”
AKI所在的养蜂场,养育的是honey bee蜂种(*西方蜜蜂,Apis mellifera,标准名称就是“蜜蜂”)。它们是一群毛绒绒,圆滚滚的小家伙,这样的外形有助于它们更好地采集花粉,在汲取蜂蜜的同时,花粉也会附着在绒毛中,跟随它们的飞行轨迹,一路完成授粉。然而这种被称为“花粉搬运工”的小家伙,种群数量在全球范围内正在日益锐减,所以AKI在经营蜂场中,也试图打造对于蜜蜂而言生态友好的乐园。
在AKI眼里,它们是一群嗡嗡叫的同事,也是他的女儿(80%的女儿和20%的儿子,他补充道)。他会关心是不是因为有陌生人光临蜂场,而惹得小家伙们闹脾气,也会开玩笑说,因为它们被派往其他果园工作,经历长途运输,就像出差一样令蜂疲惫。甚至他会把蜂场当成蜜蜂的霍格沃茨,他是导师,一眼就能分辨,小家伙们来自格兰芬多还是斯莱特林。
AKI说同事们“很酷”。它们有高度自律的生活节奏,在蜜蜂日程表中,你会发现它们还有宵禁时间;蜂群之中有严格控制等级与数量的分工,它们会用自己的逻辑,构建层层分明的蜜蜂结构社会。更神奇的是,在感知到蜂群需求变化时,蜜蜂甚至可以重启休眠的腺体,“逆转年龄”。
如AKI所介绍,蜜蜂在不同的生命阶段,可以生产不同的物质,年轻的工蜂能够生产蜂王浆(喂养蜂王和幼蜂),年纪再大一点,它们会停止生产蜂王浆,转而生产蜂蜡筑巢。但当蜂巢出现一定变化,比如哺育蜂短缺,那么老年工蜂的咽下腺细胞就会被重新激活,继续产出蜂王浆,以维护蜂巢的生态稳定,这种神奇的特性,也是自然科学学者长期以来乐于探讨的课题。
“没错,它们就是超级有机体,比我聪明,靠本能就知道眼下在发生什么事,超酷的。”
AKI把养蜂当作一场逃离,逃离嘈杂和纷扰,浸入自己的世界,在honey bee乐园,他找到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归宿。他聊到了自己未来的创作计划,想要以更现代的材料和装置作为辅助,造一个与传统蜂房有别的,更神奇的“蜜蜂之家”。
“我一直在想,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用木头作为蜜蜂之家的材质呢?养蜂产业发生了巨变,但有些东西还是没变。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工具,我想我可以创作出一些新东西。”
而对于养蜂这一行业也许无人继承,AKI在平静中也不无遗憾。他非常理解传统行业的衰落,是自然规律下的一种必然,但如果真的有一天,养蜂产业不再,没有养蜂人能够采集天然蜂蜜,甚至蜜蜂也不再为自然中的植物授粉,小小的蜜蜂扇一扇翅膀,或许也终将引起自然的一场无声演变。
人和自然,看似是人类暂时自满于无限从自然中索取,但何尝不是被关在同一间蜂箱之中,命运相连的彼此。AKI对人类的态度既乐观又悲观,他直言不喜欢人类,却也相信唯独人类有能力,可以积极行动改善当前的现状,为地球生物再争取更好的生存空间。养蜂让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间最特殊的蓝色蜂房,也让他打破离群索居的茧房,寻找、探索与自然的联结,从昆虫的微观世界,走向更宏观而无形的自然空间。
或许地球本身也是一间“蓝色蜂房”,不管AKI还是我们,都会思考这间蜂房的未来何去何从。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重新深思自然与人类的关系——不是主体与客体,而是相互依存与共生。
我们会走向什么样的未来?AKI的答案是:我更喜欢开放式的结局。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